肖玉妹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
(资料图片)
为一项承受争议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正名,还不是肖玉妹的全部愿望,她希望制作一顶真正的凤冠,以此向大家展示完整的点翠工艺,让点翠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作为这项非遗项目第三代传人所相信的新机会,也是传承者的决心。
翠色依旧
可持续的传统技艺
首都国际机场旁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里,肖玉妹与丈夫拥有一间工作室。推开门后不难注意到,屋里空间被同样从事传统玻璃艺术创作的先生占去大半,肖玉妹需要的只是一方书桌——如她在家里创作时一样,不需太多。 一见面,肖玉妹首先拿起桌上一组孔雀羽毛制成的发钗、手环给我们看。光线变换,制品颜色也在青绿蓝之间转变,传统制式配上珍珠,极尽艳丽奢华,这是肖玉妹刚刚完成的“新点翠”制品。
肖玉妹的“新点翠”制品,由孔雀羽毛制成。光线变换下,制品颜色在青绿蓝之间转变,极尽艳丽奢华。
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肖家的点翠手艺曾经名满京城。1960年,肖玉妹的爷爷肖志峰曾主持修复了明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1986年,父亲肖广春又为长城工艺美术品厂复制了两顶明万历凤冠,他同时还是北京市的非遗传承人。 三十岁以前,肖玉妹在民政局专注残疾人服务工作,直到2013年,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父亲需要有位“徒弟”,她才辞了职,静下心来学习这家传的手艺。
所谓点翠,“点”是工艺,“翠”是原料。肖氏点翠是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边缘焊成槽,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后,再将翠鸟羽毛巧妙地粘在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理解点翠文化,可以从颜色开始。“青”,肖玉妹定义了这个清脆、伶俐的颜色。“青”的美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就目前看来,仍极难被取代。桌上,肖玉妹制成的孔雀羽毛新点翠饰品旁有一密封透明盒,里面展示着父亲肖广春多年前的点翠作品,这些作品的原料还是1992年父亲在广州购买的白胸翡翠羽毛存货,多年以后,依旧青翠如初。
父亲肖广春收藏的传统点翠作品。
这造成肖玉妹和许多点翠手艺人的矛盾态度。自2021年白胸翡翠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之后,点翠从业者们就面临同一个原材料的问题——再无法仅从传统技艺和美学方面来谈论点翠了, 肖玉妹和大家一样,进行着其他材料的探索。她试验的多种动物羽毛里,孔雀毛效果最好,虽颜色不同,也有赏味时限,却也算有着同样的流转光泽,材料也易得;另一种叫做“仿点翠”的工艺随之兴起,技师们用染料将鹅毛染成青色后再加工。 令他们意外也不意外的,这些饰品获得了从舆论到商业上清一色的支持,大家似乎寻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传承方式。
肖玉妹的点翠作品,“青”色清脆、伶俐,这些作品的原料是1992年肖玉妹父亲在广州购买的白胸翡翠羽毛存货。
艺传三代
风雨传承路
肖家点翠走过三代人,风雨传承路,肖玉妹感受最多的是一种坚持。爷爷一生痴迷点翠,也两次拯救了点翠,在社会变革的民国时期,作为权力象征的点翠失去了“主人”与生活化场景时,爷爷将点翠大规模移植到戏曲舞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急需出口创汇时,已经退休的爷爷组建起了点翠的生产作坊,让这个出口工艺品红火了多年。父亲当年曾抛下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全然投入到点翠文物的老件修复工作中。为此,肖家曾经一度生活拮据。
在肖玉妹身上,这种坚持体现在对文化的坚持上。不同于祖辈专注在手艺上,肖玉妹认为大众需要了解点翠文化。她时常到学校和社区介绍并展示点翠文化,积极对接点翠的产业转型,也开始收“徒弟”。她去博物馆拍摄文物,去《说文解字》与历年史书中溯源点翠的一切。“我觉得这个文化是很吸引人的,它的美是被大家认同的,当看到翠的色彩,大家就会觉得,只有这个颜色能够压得住其他所有艳丽的颜色,没有与之媲美的。 ”
马未都说:“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了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肖玉妹认同这一点,在她心中点翠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技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里也有点翠的技艺,因为这是全人类艺术的高度,排除误会之后,点翠会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Q-北京青年周刊
A-肖玉妹
Q 目前国内的点翠市场如何?老件修复以外,还有谁在消费点翠?
A 其实还是小众的,不过清宫剧的热播,国潮文化、汉服文化的兴起,确实让点翠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喜欢汉服的人对发钗很重视,因为她们发现点翠十分适配素的搭配,另外现在一些考究的中式婚礼礼仪上,大家也渐渐了解到,真正的凤冠并非金冠,而是翠色的,翠色和红、黑、金、素色的搭配都是完美的,它能够把人们身上其他的颜色都压下来。
Q 您有收徒弟的计划吗?要是收徒弟,您最看重她什么呢?
A 天分放第二位,第一位是心境,不是安静的静,而是境界的境,她要有这种追求。因为手艺的精益求精是在几个层次中层层推进的,对手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除了能超越机械化制作的精细程度,更高的层次是对美的追求,美又是没有境界的。每种艺术在每个时期都有创新,手艺人的境界要一步步往上走,作为当代匠人,需要大家既吸收前代的精华,也能具有理解后代的思维。
文 编辑 韩哈哈
摄影 解飞
资料图片提供受访者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李媛媛:非遗是通往审美的生命体验
王晓峰:营造社会氛围 讲好非遗故事
画廊周北京2023新势力单元策展人蒲英玮:青年,属于任何人的前缀
胡军:生命与使命
艺术家华庆:“花房”治愈的力量和生命的能量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编舞艺术家戴露:未来对我来说充满未知,特别好
钢琴家张浩天:NFT是我们走向虚拟现实的一步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2年6月1日 张澍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