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时间线中,拿破仑强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后,奥地利重整旗鼓、励精图治,重新整合部队重创了法军,在英国及前神圣罗马帝国邦国的协助下最终挺进巴黎,恢复了波旁法国的统治,战后由奥地利和英国主导的维也纳会议对欧洲及全球的势力范围进行了瓜分。】
【北大西洋协约】不列颠帝国;虽然奥地利将中欧地区整合成铁板一块,但法国巨人的倒下以及西班牙存在的内部动荡,无疑是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推入了英国的怀中,进一步巩固了日不落帝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为了防止俄罗斯进一步入侵斯堪的纳维亚,英国还率先挺进了挪威,建立了傀儡政府来作为对俄前线,目睹斯堪的纳维亚遭到瓜分,丹麦选择进入英国的阵营来防止德意志的入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法兰西吐出的尼德兰地区自古就是英国所重视的战略缓冲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离岸平衡,一个亲英国的尼德兰被建立来保护摇摇欲坠的法国北部。
势力范围:英国本土,北美印度等海外领地,葡萄牙及巴西,尼德兰,挪威,丹麦
【德意志-意大利同盟】奥地利帝国;作为战胜拿破仑的主力,奥地利在战后重新整理了原本乱作一团的神圣罗马帝国领地,将其进行国家化改制并以联盟的形式来变相对其进行统治,除了被法国重创的普鲁士外,其余德意志邦国几乎沦为了奥地利的附庸,尤其是巴伐利亚地区,被并入奥地利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是时间问题。
在巴尔干,奥斯曼帝国再次做出妥协,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交给奥地利来换取和平,瓦拉几亚目视摩尔达维亚被俄罗斯入侵,选择倒向奥地利寻求庇护,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作为保护国存在,而波斯尼亚作为自治领,只等待一位奥地利官员上任执政。
在波兰,普鲁士的衰弱使得波兰仍然存在,羸弱不堪的波兰选择建立了亲奥地利的政府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波兰的存在使得加利西亚的大量波兰人北迁,为奥匈民族的人口提供了发展空间,奥地利政府因此认为保护波兰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在意大利,法国的撤出使意大利陷入权力真空,奥地利将意大利一分为三,北意大利王国已是奥地利的盘中之肉,作为附庸国而存在,奥地利攫取了威尼斯和半个米兰,作为回报奥地利也为其在尼斯-萨伏伊地区取得了一些土地。南方的两西西里也选择进入奥地利的阵营来寻求有朝一日意大利民族的统一之路。
在伊比利亚,凭借着从前哈布斯堡王室的关系及从法国手中解放之情,西班牙在脱离法国控制后也倒向了奥地利阵营以防止再次受到法国的入侵。
——“虽然是场艰苦卓绝的胜利,但哈布斯堡值得这份荣耀”
势力范围:奥地利,德意志联盟邦国,北意大利,两西西里,西班牙,波兰,巴尔干各国
【伊斯坦布尔-巴黎-圣彼得堡同盟】三教同盟;在这个世界线中,由于法国折戟中欧,俄罗斯与法国的恩怨也从未出现,因此被重创的法国选择了庞大的沙俄作为日后对抗奥地利的有力盟友,而受到了奥地利崛起的压迫,奥斯曼也选择和俄罗斯建立共同防御同盟,东正教、天主教与逊尼派的同盟会是一盘散沙还是坚如磐石?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
俄罗斯 对领土的渴望使得俄罗斯选择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和高加索诸国,在北欧及西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如果存在机会,奥地利治下的波兰也可能成为俄罗斯巨兽未来的猎物。
奥斯曼 虽然在巴尔干的博弈中蒙羞,但法国及西班牙的衰落使得北非成为苏丹面前炙手可热的肥肉,如果在将来的改革中进展顺利,奥斯曼帝国将成为奥地利柔软下腹前的一把尖刀。
法国 阿尔萨斯-洛林的丢失及战败的耻辱使得法国国内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极度高涨,这样虚妄的和平只是暂时的,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君主制的统治将会很快崩塌。
“法国人不会接受这样的结局,至少这次不会。”
后记:
德意志诸国(自东北向西南):
粉色: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
深绿:梅克伦堡
浅绿:汉诺威
蓝色:威斯特伐利亚
深蓝:莱茵
青色:阿尔萨斯-洛林
紫色:黑森
粉紫色:萨克森-图林根
肉色:美因茨
绿色:符腾堡
红色:瑞士
标签: